1861年11月8日,北京城的菜市口热闹非凡,因为又要杀人了,而且是当朝权贵!除维持秩序的官兵外,大批“吃瓜”群众聚集于此,想要见证这位宗室重臣的最后时刻。虽然即将身首异处,但他并未屈服,不仅拒绝下跪,还对皇帝的生母破口大骂,穷尽了自己所会的脏话。人头落下之时,历史的指针悄然间转变。那么,这位对晚清历史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到底是谁呢?
一、宗室重臣
此人名叫肃顺,是清朝皇室子弟,他的先祖是努尔哈赤的侄子、铁帽子王之一的济尔哈朗。肃顺的父亲虽然是郑亲王,但爵位却未落到肃顺的头上,因为他排行第六,继承爵位的是同母所生的三哥端华。即便如此,肃顺还是能够轻松做官的,他先是在宫中担任侍卫,接着在1836年通过考试,获得三等辅国将军、散秩大臣官爵。
之后的这段时间,肃顺一直在宫中任职,当过銮舆使、奉宸苑卿。1850年,年轻的咸丰帝继承皇位,他对这位勇于任事的宗室十分器重,当即提拔为内阁学士,兼任副都统、护军统领、銮仪使。之后,肃顺不断得到提拔,出任户部尚书、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成为咸丰帝身边的红人。
二、重视汉人
肃顺之所以能够得到咸丰帝的重用,主要是他与其他的朝中官员截然不同!当时的官场奉行 “多磕头,少说话”的原则,大小官员们遇事推诿,经常敷衍塞责,那些八旗子弟更是腐化堕落。肃顺虽然出身宗室,行事风格却与众不同,他勇于任事,对于腐化堕落的八旗子弟深恶痛绝,曾经说过“咱们旗人浑蛋多,懂得什么”这样的话。
别看肃顺行事风格上有些专横跋扈,但对有真才实学的汉人十分敬重,府内人才济济。当时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肃顺又向朝廷了推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为平定这场运动奠定了人才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咸丰帝听信谗言,曾想杀掉左宗棠,关键时刻肃顺站了出来,不仅保住了左宗棠的命,还让其得到破格提拔。
三、政变被杀
与俄国人的谈判,最初也是肃顺主持的,他据理力争,拒绝承认《瑷珲条约》,并且怒斥俄国使者,气得对方要求清朝更换谈判代表。1860年八月,咸丰帝逃到承德,他将“行在”的一切事务都交给了肃顺。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 清朝形成了两个政治集团,一个是位于北京的恭亲王集团,另一个是在承德的肃顺集团。
1861年,咸丰帝病死,他在临终前的安排肃顺等八位大臣辅政,但却彻底激化了两个集团的矛盾。作为咸丰帝的亲弟,恭亲王奕䜣被排除在辅政大臣的行列,而新皇帝的生母懿贵妃也想参与政治,并妄图垂帘听政,于是这两个人勾结到了一起,他们利用“回銮”的机会,将肃顺等人一网打尽。假如肃顺没有被政变推翻,也就没有慈禧太后四十七年的统治了。
股股宝配资,可靠的配资门户,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