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胡慧茵
当地时间7月2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小幅上调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报告预计,2025年和2026年世界经济将分别增长3%和3.1%,较今年4月预测值分别上调0.2和0.1个百分点。
报告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今明两年经济增速分别上调0.4和0.1个百分点,至4.1%和4%。同时将发达经济体今明两年经济增速均上调0.1个百分点,至1.5%和1.6%。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4月的预测,IMF将中国2025年经济增速上调了0.8个百分点至4.8%。
尽管如此,全球经济发展仍面临不确定性。报告指出,受美国贸易政策等因素影响,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持续面临不确定性,世界经济仍较为脆弱。
IMF首席经济学家皮埃尔-奥利维耶·古兰沙表示,全球贸易形势仍主导全球经济前景。虽然贸易谈判取得一些进展,为全球经济的韧性提供了支撑,但整体关税水平仍处于历史高位,全球政策环境依然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大幅上调中国经济预测
今年一季度,全球经济表现分化。
IMF报告显示,具体来看,欧元区一季度经济环比增长0.4%,同比增长1.2%,但这一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爱尔兰拉动的,如果不包括该国,欧元区的经济增速将萎缩至1.4%。更多国家一季度经济呈现萎缩,一季度东南亚六大经济体中有五个经济增长率环比放缓;美国一季度经济环比萎缩0.5%,标志着该国经济三年来首次出现萎缩;日本一季度GDP按年率计算萎缩了0.2%,但降幅有所收窄。
即便如此,自4月以来,美国有效关税税率下降,给予市场向好的预期。正因如此,报告小幅上调了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IMF指出,这一结果背后有多重因素:首先,在美国加征关税预期下,进出口的前置效应强于预期;其次,美国的平均有效关税税率低于其4月宣布的水平;再者,美元走弱等因素推动金融环境改善;另外,一些主要经济体实施了财政扩张政策。中国银行研究院主管王有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IMF上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出于多方面考虑:一是贸易冲突逐渐缓和,美国所谓“对等关税”的税率低于预期。近期,美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达成贸易框架协议,下半年全球贸易环境有望改善,贸易壁垒对经济的阻碍作用减弱,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合作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将逐渐趋稳,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二是全球逐渐进入降息周期,美联储大概率在下半年重启降息路径,企业和个人融资成本下降,将刺激投资和消费;三是为应对贸易不确定性、刺激经济增长,一些主要经济体推出了新的财政扩张政策,财政支出乘数有望提高;四是全球资本市场在美关税政策的冲击后持续好转,资本市场的活跃增加了投资者的财富效应,有利于刺激消费;五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产业化和市场化运用加快,为全球经济创造了新的增长点,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吸引了大量投资,促进了就业和经济增长。
IMF还指出,一季度全球经济增速比4月预测高出0.3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国际贸易和投资,相比之下,主要经济体的私人消费则比较低迷。
法国里昂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李徽徽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IMF上调全球经济预测源于短期变量的改善,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对风险适应性能力的增强。一是全球制造业通过多元布局提升抗风险能力;二是拥有内需驱动和人口红利的新兴经济体独立于欧美周期运转,降低了同步衰退的风险;三是政策工具的创新和反应速度加快。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一季度超预期的经济增长,成为地区中的一个亮点。数据显示,中国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5.4%,比去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2%。《报告》称,这主要是由出口拉动的,其原因一是人民币紧跟美元发生贬值,二是中国对世界其他地方的强劲出口抵消并超过了其对美国出口的下降,三是财政措施为消费提供了支持。
IMF还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大幅上调0.8个百分点至4.8%,反映了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活动强于预期,且中美实际关税税率显著低于4月预测。
“中国经济逐步转向政策引导、结构调优和内需重构的增长模式,”李徽徽分析称,首先,财政扩张重回中心位置,地方专项债与超长期国债撬动基建、能源与制造链投资,形成“货币适中、财政增强”式刺激框架;其次,产业政策聚焦硬科技与高端制造;再者,贸易博弈节奏可控、人民币稳定等因素,改善中国企业中长期预期。
近期,IMF驻华首席代表马歇尔•米尔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全球增长的重要引擎,预计中国将在2025年贡献约1/4的全球经济增长,中国旨在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利于全球经济,建议中国尽早推出更多财政刺激措施,进一步应对外部冲击。
经济风险下新兴市场增长显著
与4月的预测一样,IMF认为经济前景存在下行风险。
IMF指出,有效关税税率的反弹可能导致经济增长走弱,不确定性上升可能会对经济活动造成更严重的负面影响。分析称,假设实施了4月2日所宣布最高关税税率和截至7月14日信函中所述的关税税率,则今年全球增长率将下降约0.2个百分点。
被笼罩在各种不确定因素下,全球经济增长增速低于去年的经济增速和疫情前3.7%的历史平均增速,但高于4月的预测值。另外从通胀表现来看,全球通胀压力持续降温,预计今年的总体通胀率将降至4.2%,2026年将降至3.6%。
“近年来,全球经济的韧性体现在,面对诸多不确定性和冲击时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王有鑫表示,过去几年,地缘政治冲突、贸易摩擦不断,但全球经济并没有陷入衰退,主要经济体劳动力市场维持稳定,没有出现大规模失业,全球通胀形势也逐渐好转,金融市场整体向好,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加速涌现。
从经济增长预测来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速最为突出。IMF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今年的经济增速预计为4.1%,2026年为4.0%。其中,亚洲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今年和2026年的经济增速分别为5.1%和4.7%,增速显著领先其他国家和地区。
IMF称,基于美国关税对各国的影响不同,可能引发货币政策立场的分化,从而使权衡取舍更加复杂。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的货币政策路线可能产生分化,发达经济体的隐含政策利率路径已趋于平缓,而美元持续疲软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提供了一些货币政策空间。
亚洲新兴市场中,东南亚多国已经与美国达成贸易协定,伴随市场情绪有所好转,部分国家还通过降息等手段刺激经济。目前来看,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越南的二季度经济增速均高于第一季度。
“东南亚与美国达成系列贸易协议短期内确实利好出口和订单稳定,越南、马来西亚等出口导向型国家可借此提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贸易红利在短期表现为经济提升与制造业景气改善。”李徽徽表示,长期来看,东南亚国家经济仍面临风险,这类协议将东南亚部分经济体“绑定”在美国主导的供应链上,如果区域无法同步推进自主的制度升级与区域协调机制建设,中长期可能陷入“低价值链锁定”。
IMF亚太部主任克里希纳·斯里尼瓦桑曾表示,亚洲是全球经济增长引擎,也是全球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该区域有三个突出优势:一是拥有大量技术娴熟的劳动力,二是高度融入全球供应链,三是实现了生产力水平的巨大提升。正是基于这些优势,这一地区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巨大。斯里尼瓦桑还称,重振亚太国家国内需求和深化区域一体化的改革,对于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和增强对全球冲击的韧性至关重要。
IMF表示,贸易政策不确定性较高、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财政脆弱性加剧等构成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各经济体应通过构建清晰透明的贸易框架减少不确定性。IMF强调,各经济体务实合作至关重要,应致力于减少贸易和投资壁垒。
亚太区经济还将受益于政策叠加的效应。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即将签署落地,另一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实施三周年。李徽徽认为,这将使东盟更深度融入中日韩的产业链中,形成高韧性区域网络。其次,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预示着未来亚太合作将由“货物合作”转向“规则型市场协作”,为数字经济、绿色供应链与AI技术落地提供统一制度土壤。再者,RCEP与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融合有望确立一套“非西方主导、制度兼容性高”的区域秩序标准,提升亚太在全球治理博弈中的规则议价力。
(编辑:李莹亮)
股股宝配资,可靠的配资门户,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