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来自中山市人民医院的刘中华和雒洪志医生获评中山市第十一届劳动模范,并接受表彰。两名医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和党员担当,将患者疾苦冷暖装在心间,不仅在专业领域取得优异成绩,更为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两名医者事迹激励着医务工作者,为守护人民健康而不懈努力。
刘中华:努力让患者享受到“家门口”优质康复技术
人物简介
刘中华:南方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毕业,博士学历,现任中山市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兼康复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科带头人,中山市医学会康复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本人获评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中山市首批卫生健康领域特聘人才(B档),中山大学优秀兼职教师,中山市博士后先进个人。
从医多年,刘中华取得了很多荣誉,对于她来说,能够通过自己的专业让患者康复,提升患者生命质量,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活着就有希望,无论患者病情多么危重,我们作为医生都要想尽一切办法去救治,多一份努力,生命就多一份质量,生命背后的家庭就多一份希望。”
专业康复让患者解除病痛 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在中山市人民医院,刘中华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医学专家。她多年来扎根临床,以卓越的专业素养、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责任心,凭借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丰富诊治和康复经验,为患者解除病痛。
博士毕业后,刘中华来到中山,在中山医疗领域工作近20年,她致力于在康复医学上学习研究,帮助病人身心康复,回归家庭和社会,回归正常生活。作为中山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学科带头人,她擅长合并多脏器疾病的危重症患者救治和康复,在专业领域有较高影响力。
刘中华介绍,康复医学科是一级学科,涉及面非常广,医生需要对人体各个系统、专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都了解,知识面也要很丰富,这样才能根据患者的状况和需求,帮助患者达到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康复,实现救治目的。
“多谢你们让我死过返生!”时间回到2018年,当年全省首例H7N9禽流感患者刘阿姨在经历了57天的生死抢救、40多天的康复治疗后,终于出院。入院时候,刘阿姨情况非常紧急,医院通过多学科合作全力救治,终于让刘阿姨的生命体征趋稳定!之后刘阿姨被转到康复医学科普通病房继续观察治疗。
刘中华介绍,患者转到康复医学科时,全身皮肤脱屑,离不开吸氧,全身留置多种导管,科室召集医生、护士成立了救治小组,对其心肺、言语、吞咽、肢体功能进行评估,制定详细方案进行综合康复治疗。经过40多天的康复救治,刘阿姨拔掉了身上各种管,可以自己吃饭、穿衣、讲话,拄拐可行走20多米,身上的伤口也愈合了。
“面对像刘阿姨这样的重症的患者,再难啃的骨头也要啃下来!”在康复医学科的住院患者,通常是前期经过了精湛手术治疗,挽救了生命,但如果后期康复有缺失,患者很可能失去劳动能力或生活能力,甚至成为家庭的负担。因此,康复医学科必须要尽全力做好保障工作,帮助患者康复,让患者能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积极参与多学科合作 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在日常的门诊和临床工作中,刘中华擅长发现和思考患者共性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让更多患者得到康复。
2013年,刘中华敏锐地察觉到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障碍疾病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于是,她率先在中山市建立了首家“记忆门诊”,为认知障碍患者提供专业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指导。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填补了中山市在该领域的空白,也为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认知障碍疾病提供了有力的平台,让更多患者能够得到早期治疗,提高生活质量。该门诊在当年被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评为全国优秀记忆门诊。
她谈到,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庭判断不了老人是健忘还是痴呆症早期,很可能延误了治疗。其实痴呆症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包括医学上的干预,也包括家庭的关爱和照护。“我们建立记忆门诊,也是希望提早把患者管理起来,早就诊早预防早干预,延缓痴呆症的进展,减轻家庭负担。”
2020年,她又带领团队成立了中山市首家心肺康复中心,并顺利通过国家标准化心脏康复中心认证。心肺康复中心的建立,为心肺疾病患者提供了安全的康复治疗,帮助患者在术后或在疾病康复过程中更好地恢复身体机能,也为全市心肺康复专业树立了标准专科。
“心肺患者经历了手术或者治疗后,需要后期的康复,康复得好,患者会恢复得更好,不光治愈了疾病,也让患者恢复身心功能,更勇敢更坦然回归正常生活。”
刘中华还积极参与市内外的会诊和院际多学科合作,常年为内科专业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康复会诊服务。凭借在多个学科领域的深厚知识和丰富经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确保患者得到最全面有效的治疗。“多学科的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也促进了不同学科交流与融合,推动医疗行业的进步。”
她还谈到,随着医学的发展,看病越来越精细化,未来医疗一定是精准医疗模式,提供个性化治疗和康复,为每位患者精准选择和实施适宜的诊疗方法。“这对于医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正在努力。”
亲力亲为传帮带 培养更多医学青年人才
今年5月,刘中华的学生吴泽林获得国家公派留学资格,这也是她第二个获得该资格的学生,她为学生送上祝福:期待你学成归来,守护好祖国百姓的健康。
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导师,刘中华引领学生在医学上取得进步。她表示,医学的进步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因此,她付出时间精力“传帮带”年轻医生,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康复医学人才,使科室在省市都具有较高的影响力。每年她都积极组织国家和省市级继续教育活动,为提高全市康复医学技术水平贡献力量。
作为一名医者,刘中华积极推动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实施。她长期在多个镇区的名医诊室出诊。2019年,横栏名医工作室揭牌,这也是中山市镇区最早成立的名医工作室,刘中华是第一批去出诊的专家,一直坚持到现在。她还帮扶南朗医院建立标准康复治疗区和康复病房,为基层医院医生提供学习交流机会,提升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从而为广大基层患者提供便捷服务。“希望让患者能够享受到‘家门口’的优质康复技术。”
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她还致力于科研创新,积极探索医学前沿领域。作为项目负责人,她主持了省厅级科研立项7项、中山市重大科研立项 1 项,以及市局级等科研立项 10 余项。她希望通过科研创新,不断推动康复医学领域的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福音。
刘中华的每一天,都忙碌而充实。出诊、临床、下乡、义诊、带学生、钻研课题、开会、讲座……她一直在提升工作效率,高效管理时间。对于她来说,能够帮患者解决病痛,治疗效果特别好,患者一声声的“谢谢”,是对自己最大的激励。从医20余年,接触了许许多多的患者,刘中华深深地感受到,人在生病的时候既脆弱也坚强,作为一名医者,她要求自己站在患者的角度着想,既要坚持专业诊疗原则,也要理解和尊重患者的意愿与感受,不光解决身体的病痛,也让患者感到满意和温情。
雒洪志:援藏3年,将爱心医疗送达藏牧民家中
人物简介
雒洪志: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外科专业毕业,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山市人民医院肿瘤外科主任,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干部,挂职任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卫健委副主任兼县人民医院院长。先后获得林芝市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中山市担当作为·最美建设者先进个人、中山好人、中山市优秀共产党员。
刚到海拔3400多米的工布江达县,凛然挂着氧气管走上手术台;疫情期间带领中山市第八批援藏医疗队的七名队员奋战在抗疫一线;进藏3年长期开展下乡巡回医疗、村医培训、送医送药等活动,将爱心医疗送达藏牧民家中。雒洪志始终将患者的疾苦冷暖装在心间,希望为雪域高原各族群众纾解病痛,为当地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贡献更多中山力量。
不顾高原反应 凛然挂着氧气管走上手术台
2022年6月28日中午,雒洪志刚到海拔3400多米的工布江达县,他不顾路途疲劳、高原反应,放下行李,立即前往县人民医院查看病房。
刚查到外科17床,69岁的藏族老太太吾金措姆就捂着小腹,蜷缩在病床上。雒洪志轻轻掀开衣角,发现其腹部淤黑,按压有强烈痛感。看着监护仪,彼时老太太的心率达120—130次/分,出现了休克的预兆。经了解得知,老太太腹部有闭合性外伤。他立即调取了患者的CT影像,确定了患者腹腔结肠穿孔,决定必须尽快手术,否则随时会休克和生命危险。
而此时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无血库储备、手术室护理及麻醉人员经验不足、患者还患有糖尿病,手术有很大风险。另外,雒洪志刚到海拔3400多米的工布江达县,处于缺氧高原反应状态,此时进行手术,自身也存在严重高原反应的巨大风险。
为了挽救藏族兄弟姐妹的生命,他在危急关头置个人安危度外,关键时刻发挥了一个老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体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凛然挂着氧气管走上手术台,历时1小时45分,顺利完成手术。
雒洪志进藏3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进藏第三天,2022年6月30日中午12时,他又接到急诊电话——6岁的小男孩益西桑丹休克了。CT影像显示,小男孩的脾脏已经碎成好几块,腹腔大出血,初步诊断其为脾破裂,随时有生命危险,需要立即进行急诊手术。这一次,雒洪志再次带着氧气管站上手术台,和援藏医疗队医生一起完成近3个小时的手术,保住了患儿的脾脏。据悉,这台手术是工布江达县第一例保脾手术,也是首例儿童脾脏手术。
就在2022年7月1日举行的林芝市援藏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雒洪志得到林芝市委书记敖刘全书记的点名表扬,称赞他是援藏干部的典型代表,是老西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者。
将患者疾苦冷暖装在心间 被称为“咱们的好门巴”
初到西藏时,因语言不通和生活习惯差异,雒洪志和当地干部群众交流存在一定困难,但是他不畏艰难,努力学藏语,讲藏话,食藏餐,很快和当地藏族群众打成一片。他表示,作为一名医者,需要走到群众之中去,了解当地群众的实际困难实际需求,并尽己所能在医疗领域给予帮助和贡献。
工布江达县娘蒲乡吾纳村地处高原牧区,西藏女孩洛珠白姆一家就住在这片天空澄净,群山环绕的地方。村民能歌善舞,当地流传的俗话“学走路就是跳舞,学说话就是唱歌”。然而跳舞对洛珠白姆而言却是一种奢望。
在她两岁学走路时,父亲发现女儿总是一瘸一拐,经检查发现,女孩患有先天性双侧髋关节脱位、股骨头发育不良。多年来,洛珠白姆的父母带她辗转成都、拉萨四处求医,前后已花费4万多元仍得不到治愈。如果到外地治疗,费用将高达30万元,这对于洛珠白姆一家无疑是天文数字。
了解到了洛珠白姆的情况,雒洪志在援藏工作队支持下,积极与中山市人民医院衔接,多次捐助并接送洛珠白姆到中山,组织北京积水潭医院专家会诊,并获得院方的大爱支持,同意减免洛珠白姆的手术费和住院费,目前已成功完成了两次手术治疗,现处于康复训练阶段,洛珠白姆的舞蹈梦不再遥不可及。
在西藏,他常常带领医疗队员早出晚归,克服重重困难,穿越泥泞崎岖的山路,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长期开展巡回医疗、下乡义诊、村医培训、送医送药等医疗活动,他的足迹遍及84个行政村,将爱心医疗服务送达每一个藏牧民家中,受到藏族群众的感激和敬献哈达,被称为“咱们的好门巴”。
发挥“传、帮、带”作用 为雪域高原群众纾解病痛
2022年8月,西藏自治区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工布江达县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组组长、院感防控专家组组长,雒洪志一直奋战在抗疫一线。工布江达县出现阳性个案后,他带领中山市第八批援藏医疗队的七名队员,第一时间写下请战书,按下红手印,纷纷奔赴一线。
进藏3年来,雒洪志积极推进医院二甲创建,加强专科建设,着重在外科、妇产科、重症急救、影像、超声、护理方面,通过新技术新项目助力医院业务能力提升。3年来他带领中山市第八批、第九批及第十批援藏医疗队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55个,共接诊门急诊患者约68718人次、住院患者1525人次、危急重症抢救逾1722人次,开展住院手术368台次,解决了当地群众看病难问题。真正体现了“小病不出乡,中病不出县,大病不出市”。
因地制宜!雒洪志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针对乡镇及村医的特色,有目的地提高和加强基层人员医疗技术水平,侧重从理论和实践进行培训,从而夯实基础医疗队伍,保证群众的医疗条件和质量,切实保障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他希望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医疗技术留在当地,为西藏雪域高原人民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不断发挥“传、帮、带”作用,为雪域高原各族群众纾解病痛,为当地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贡献更多中山力量。
作为一名医生,雒洪志把青春、智慧和精力奉献给自己热爱的医疗事业。他表示,希望一直做到始终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初心,将患者的疾苦冷暖装在心间,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想患者之所想。
文/侯玉晓 林茹珠 唐柳青
推广
股股宝配资,可靠的配资门户,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